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改革者

在大學攪通識教育已經有好幾年, 大學高層上一年已經同意我們新通識計劃的基本結構, 這一年主要是落實結構應該包含些甚麼教學內容. 當中幾多披荊斬棘, 在此真是不能盡錄.

曾聽說課程改革本來就是一個政治行為. 不止因為每次改革都涉及學生人數及部門資源配對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它涉及政策與人心兩者.

課程改革要能贏取人心, 因為好的課程設計並不是單純可以用金錢買回來的, (例如使錢聘任名教授任教之類). 好的課程設計需要配合大學自身的特色, 自身的強項, 令課程推行的時候能夠讓不同的教學人員感到自己能夠發揮所長, 有所貢獻; 那樣, 課程真的動起來的時候大家才能同心協力, 順水推舟.

同心協力這四個字是很理想的狀態. 十之八九的課程改革都不能去到這種境界, 除非推動者是一個天才的政治家及學者 --- 這種素質的組合簡直是世間罕有.

(但是我不知道所謂的教育家到底是指甚麼, 假如只是一個心地好好, 好有理想的學者, 那是不足夠的.)

大學課程改革可以出現很多不理想的形勢, 最糟糕的是推行改革時在上得不到上層管理人員的認同, 在下又受到前線同事的譏諷和排擠.

課程改革者一個核心的條件是: 溝通, 溝通, 溝通! 有時間就拉攏同事吃飯, 飲咖啡吹水收風, 在吹水中間中滲入課程建議及相關價值. 所以在大學從事課程改革者常常好忙, 甚至無事忙. 他和她基本上好難有時間和心力做學問. --- 但是沒有學問祇識溝通的課程改革者和政棍又有甚麼分別呢?

從事課程改革的這些年間, 我不斷在觀察, 不斷在思考. 有時想, 假如我一開始就拿個本子,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記錄這些年來在機構的大小轉變, 那該多有趣啊! 現在, 我覺得自己像一個人肉本子, 見的和知的都多, 學問 (publications!?) 就乏善可陳了.

如何平衡崗位上的需要, 又進修學問, 就好像學做人一樣, 是很難很難的. 人需要邊做邊練, 而這, 也是一種藝術.

9 則留言:

  1. 嗯..出色的改革者, 一定要有charisma

    meili

    回覆刪除
  2. /*有時想, 假如我一開始就拿個本子,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記錄這些年來在機構的大小轉變, 那該多有趣啊!*/

    講得太含蓄,不像你。

    回覆刪除
  3. 或許我有D離題。

    在大學以續約形式工作的某位朋友不時感嘆有研究壓力。
    在我看,佢無意去解釋世界,更無意去改革世界。佢其實只係想開開心心無災無禍咁過一世,有份長糧、食過包、歎杯茶,就係咁。

    既然對現世咁安分,又怕辛苦做研究,我話咁不如去教中學或者補習社啦,中學都有幾萬銀一個月。佢話而家中學請人仲難過大學,至於補習社,個D教書天王懂得教書扭盡六壬,勁到上天,年薪過百萬閒閒地,粉絲無數,佢根本唔夠資格入補習社。

    《51補習導師 去年平均賺234萬》
    http://goo.gl/6jxKa

    回覆刪除
  4. 你的朋友可以在大學擔任教學助理 teaching fellow/instrutor, 這個職位的教學量較大, 但不會有研究要求.

    當然, 在某些學系, 他們的工作穩定性較低, 可能會被裁, 或會被迫轉part time. 而且在部門不怎麼受尊重.

    willsin

    回覆刪除
  5. 從學生的角度, 你地改唔改革課程, 分別不大, 現在的大教授..., 又咪讀舊課程出身, 唔通依家D學生讀左新課程, 以後有幸做教授, 會贏你地幾條街?

    回覆刪除
  6. 有條件就盡量做. 從前的大學不注重通識, 只是單向地在專科專業的方向發展.

    當年成功的,有條件的學問家, 都需要自發去認識自己專科以外的事物.

    現在的社會不同了, 考慮也比從前周詳. 有錢攪的話, 應該是好事.

    willsin

    回覆刪除
  7. "當年成功的,有條件的學問家,都需要自發去認識自己專科以外的事物."
    激發學生自學及博學的確是最重要的.可惜現時的學生始終把通識看成一個學科,有d甚至背書and答案!可悲~

    回覆刪除
  8. 有時, 有些書的確是要背的, 那是基本的文化能力.
    但假如學生對通識的學習方式有誤解的話,這就是老師和課程設計者的責任了.
    學生都是很被動的. (我明白老師有時也很被動.)

    willsin

    回覆刪除
  9. //有時, 有些書的確是要背的, 那是基本的文化能力.

    舉毛讚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