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大娛樂家

王 Sir 提起 New Yorker 談 Parfit 的文章, 因為我十多年前曾上過 Parfit 的課, 和他談過大概一小時的哲學, 之後下半生的研究也極受他的看法影響, 所以火速讀了這篇文. (但 New Yorker 需要登入才可以看的.)

其實之前從不同的友儕間都聽聞大哲學家心理開始不穩定的消息, 不過也沒有怎樣印證過. 現在文章的作者Larissa MacFarquhar 基本上把 P 的一生從頭到腳寫了.

感覺像甚麼呢? 對了, 是八卦雜誌. 雖然當中寫了好些 P 的哲學, 甚至可以說他全部有名的論證都約略提過, 不過, 總是覺得太八了一點. 就好像人們追逐霆鋒與柏芝的新聞一樣, 我們小哲學家們也很熱衷於大哲學家的怪僻的.

Wittgenstein 都有 Ray Monk 以及其他無數人幫他立傳, 或者, 一個像 Parfit 這麼厲害和傳奇的人物也有其生平可談的. 記得以前有朋友說, 追讀 Ray Monk 感覺好像讀武俠小說一樣, 我之後看了, 也覺得很有趣.

但是這樣看來 Witt 變得不是一個人, 曾經活生生的人. 而是成為娛樂圈的談論對象.

不敬, 是一個問題. Wittgenstein 的哲學應該比他的生平故事更加重要的. Parfit 亦如此, 雖然有關他的事很多實在太有趣了, 但這種求娛樂的心態, 也許並不值得鼓勵.

6 則留言:

  1. > 不敬, 是一個問題.
    有興趣知道一個這麼犀利的人的生平逸事,不一定不敬的.

    > Wittgenstein 的哲學應該比他的生平故事更加重要的.
    嗯,不知道這麼說對不對,只覺得像witt這種像明星一樣的大哲學家的哲學就是來自他的生活.

    meili

    回覆刪除
  2. William,

    那個朋友好像是我,記得那時在北京對你說,你即時回應,叫我讀維的哲學比他的傳記重要。那似懂非懂,不知怎樣回應。

    現在讀多了點維,你說的當然對,回想當年,幼稚不堪。

    回覆刪除
  3. Yan, 不止是你, 我從前有些老師也有這種心態的. 不能說是幼稚, 只是有點輕重不分而已.

    Meili, 哲學來自生活, 對. 但生平軼事往往都與崇拜者的錯覺和誤解有關. 有時, 哲學家想說的話, 人們反而聽不入耳.


    willsin

    回覆刪除
  4. 最近都想了解Parfit。如果我要從個比較好的overview切入,你會唔會推薦Larissa MacFarquhar篇文?(一來我讀唔到,二來我唔係好想知佢生平)

    cyc

    回覆刪除
  5. 1. 其實一般的大學都有在網上訂閱 New Yorker, Larissa MacFarquhar 篇文應該不難找的.

    2. 不過這篇文太八, 又很有野心, 將P 的一生很多罕為人知的事爆出來, 還企圖聯繫上 P 的哲學. 結果一方面有點流水帳, 另一方面有點勉強.

    3. 想了解P, 為甚麼不讀 Reasons and Persons? 他的 On What Matters 都有網上版. 隨便 在Reasons and Persons 看看他的著名論點, 例如 Non-Identity Theory, Population, 或者他寫的Personal Identity 去外星旅行的Thought Experiment, 都很易讀的.

    4. Peter Singer, Brad Hooker 都有寫對 On What Matters 的評語, 也可以在網上看到的.
    (二人都說這是自Sidgwick 以來最重要的道德哲學著作.)

    5. 再不然, 可以看Dancy 編的 Reading Parfit. Parfit 自己也寫了回覆. - 雖然這是十幾年前的書.

    willsin

    回覆刪除
  6. willsin,

    謝謝你提供詳細的資料。

    以前讀過他的“personal identity”。最近幾個月,身邊一些朋友不斷在討論他的On What Matters,讓我很想侵埋入去。加上自己在倫理學上的一些閱讀(prioritarianism),便想進一步了解Parfit。

    cyc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