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下一次

死, 畢竟是一種 culture shock. 從一種的存在模式轉到另一種.
忘記了人間的細節, 不知道會否同時忘記人間本身.
一生的追求, 一生的感受, 一生的娛樂, 一生的苦況.
把具體的內容過濾掉, 剩下了一個 Form, 一個結構, 一種習氣、慣性
深藏在你我他的內心深處, 一種最基本的 Desire.
驅使你做牛做馬做人做愛做哲學家, 你是甚麼? 你不認識它的.
它好像 Mannerism ── 你可以認得出幾乎所有好朋友的神態舉止.
但對你來說, 你卻未必能夠辨認出自己的 Mannerism.
你心目中的你, 同在別人眼中的你根本不一樣的.
維根斯坦在日記中說, Unground who you are.
如果可以的話, 如果有時間的話, 在我們離世之前, 不妨仔細地
研讀一下自己的氣息, 種種感覺逆轉的軌跡.
要看, 不是因為哲學家說過甚麼話, 而是因為
生死之間的空間, 其實祇是一片極狹隘的懸崖邊緣
現在不看, 下一次
就不知道幾時可以再看了.

6 則留言:

  1. 下一次指下一世﹖只是我不太相信意識存在於身體以外。(或是靈魂的存在)

    別人看我,如果不是很重要的人,怎樣也沒關係嘛﹗

    唔知有無理解錯你的文章。不過寫幾句感言。呵呵....

    回覆刪除
  2. 1. 活人對死亡之認知、價值等猜想和處理態度,自可構成culture;但死人又如何對幽冥世界建構culture呢?因此,亡者於死亡中,給說成從一culture到另一culture而產生shock,似乎不成立,除非預設了靈魂不朽,或某種意識種子不停輪迴。但靈魂或意識種子如何群起建構冥界的culture?如果culture本身早在,其秩序由上帝或梵天設定嗎?

    2. 引了 culture shock,對討論有什麼幫助?沒shock又如何?

    3. 內容和Form可以分離嗎?Form賦與內容某種秩序,既無內容,那種秩序/結構如何說起?

    4. 心目中的自己,同在別人眼中的自己,就算並不一樣,這對輪迴有什麼「方向性」的影響?如果一致,又如何?

    P.S. 你係想討論唯識宗?

    回覆刪除
  3. 艾力, Gwai,

    我們在世間的身份舉止成就得失, 都會在世間了斷. 我們的習氣和偏見, 自己看不見的. 卻會巨細無遺的在別人眼中呈現.

    氣息的結構好像骨架一樣吸收內容, 要人一生一生地填滿它. 日子就是這樣過的了.

    唯識太難了. 我不懂. 我只在說我的想法而已.

    回覆刪除
  4. 有人將康德對時空和各範疇的先驗形式(Forms)如何作用於人,視其為「無明」之一端,遂此構成了我們活著時認知的根本誤差,各人獨斷於因果和價值,造成妄障。從分解的角度看,內容(經驗)和形式不妨分開講,但具體操作時必然一起發生,內容和形式不能分離,也不能獨存。

    所以對死後只有形式獨存於意識種子(此形式構成業報結構/載體),你須要提供更多解釋。印象中,偶聞有人(如高僧)對上一世會有內容記憶,如是,內容和形式還不相分。

    又,縱使接受「形式」的理論,但將其說得必然不損,哪涅槃的終極自由還如何可能?形式應可消解的。也只是我個人的想法。

    回覆刪除
  5. Gwai, 你的知識比我豐富, 謝謝補充.
    湼槃經是一本好書, 我還未細心看.
    Form and Matter 分還是不分, 怎樣才算是分怎樣不算, 我覺得不是最重要. 學習邏輯的人, 也會將概念關係以形式來表達, 如果可以瀰清問題, 這亦無妨.
    至於無明, 我不建議用康德的先驗範疇來理解.不過這是一個有趣的比較.

    回覆刪除
  6. >>Gwai, 你的知識比我豐富

    Willsin,多謝你咁客氣。
    但我無咁大個頭戴呢頂帽,你都係送佢畀哲學家阿黃啦...哈哈哈... :P

    回覆刪除